创新引领·智造未来——湖南国企“十大创新工程”揭晓

创新是引领国企发展的第一动力,工程机械钢及钛合金新材料、中速磁浮、矮寨大桥、智慧交通……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让我省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惊艳世界。

近年来,湖南省国资国企全面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创新发展战略,着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大力推进科技、管理、文化、制度等创新,尤其着眼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大力推进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工程成果丰硕,有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了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为推介典型、引领发展,宣扬品牌、扩大影响,省国资委党委今年在省属监管企业组织开展“十大创新工程”宣传推介活动。聚焦“十三五”时期由省属国资国企自主投资或承揽建设的省级及以上的重大建设或设计工程、重大技改项目、重大科技创新,涵盖工程、技术与产品三大类项目。

经过企业申报、综合评审,“十大创新工程”项目脱颖而出。


一、华菱全系列高品质工程机械用钢产品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项目(华菱集团)

整合集团资源加大技改投入,持续推动产线更新换代及装备升级改造,初步形成工程机械用钢全系列、全覆盖的竞争优势。该项目累计投资34亿元,不新增现有钢铁产能,重点对现有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加大研发投入,适当新增后续热处理能力,促进产品档次提升。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华菱湘钢新建调质线工程、华菱涟钢建设热处理一、二期工程以及工程机械用高强钢产线建设项目、华菱衡钢180分厂新建高品质钢管智能热处理生产线项目等。

加强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推进企业主导产品逐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构建以集成产品研发(IPD)为基础的销研产一体化体系,着重聚焦超高强度钢在应用过程中精度控制、残余应力消除、表面腐蚀磨损、性能波动不稳定等问题,组织技术力量集中攻关,实现了一批原创性产品和技术成果的重大突破。华菱湘钢中厚板产品形成了从Q345到Q1100级别的系列化,华菱涟钢研发了LG900-1300超高强度薄规格工程机械用钢,华菱衡钢自主研发高强度高韧性工程机械用管,开创国内超大吨位起重机臂架国产化先河。

湘钢、涟钢、衡钢(简称“三钢”)工程机械用钢产量规模迅速攀升,市场渠道进一步打开。今年上半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华菱“三钢”仍完成工程机械用钢销量75.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4%。


二、长沙市生活垃圾深度综合处理(清洁焚烧)工程(湖南建工集团)

湖南建工集团安装公司长沙市生活垃圾深度综合处理(清洁焚烧)工程项目总投资约25.86亿元,占地面积约450亩,设计规模为日处理垃圾5000吨,年发电量5亿千瓦时。采用清洁焚烧工艺,公司主要负责主体钢结构和钢屋盖的制作安装以及6炉4机整套系统的安装工作。项目合同金额2.96亿元。

该项目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安装之星奖、中国钢结构金奖,以及国家及省级BIM奖4项、湖南省优质工程奖、湖南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湖南省建设工程芙蓉奖等多个奖项。

项目不仅培养了一批专业的BIM工程师,并获得了全国第二届“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一届“安装之星杯”BIM大赛一等奖、2018年安装行业BIM技术应用成果达“国内先进、行业领先(II类)”等多个BIM奖项,为BIM的全面推广和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项目成功应用了“建筑业 10 项新技术(2010 修订版)”中5大项、12小项;积极开展QC活动并获2018年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奖;参与形成创新技术两项:专利《一种安装精密设备的工装》、《采用丝杆调节灌浆法安装精密设备垫铁施工工法》;自行完成省级工法一项《利用轨道和载重坦克车滑移屋面网架施工工法》;创新技术三项。


三、城陵矶老港环保提质改造工程(湘水集团、湖南交水建集团)

该项目2019年6月动工,总投资4.1亿元,占地29万平方米。主体工程为长470米、宽110米、高46.5米,面积5.17万平方米的“胶囊”型散货料仓,是长江流域首个,亚洲最长、最高、面积最大的全封闭式散货料仓。项目于今年4月25日投产运营,已成为内河老港改造环保与效率双一流的示范性创新工程。

施工工艺实现新突破。仅用4个月新建改造铁路累计1.6公里,铁路等级从四级提升为三级。在建设主体工程“胶囊”型散货料仓时,工序就有1000多道,钢结构大棚由33456根杆件网架杆件和8258个螺栓球节点连接而组成,在螺栓球使用材料选材上用含碳量高的45#钢,并采取高温锻造技术使螺栓球体成型,同时运用一次性装夹加工关键技术,有效控制了每个螺栓孔之间尺寸的精度,使锻造后的球体表面光滑,无任何微裂纹产生。

环保达标实现新模式。项目拆除一批陈旧设备设施、仓库以及3个泊位,退还300米岸线,对2个5000吨级散货泊位进行加固改造。积极推进岸线及码头复绿,修复绿地7万平方米,回填土方1133立方米,种植树木3369株,并依托城陵矶老港历史底蕴,营造文化生态港区,建立南起海关路、北至11#货运泊位,长约720米的滨江景观岸线,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式”港口。

效率效益实现新提升。项目投产运营后,城陵矶老港进出港量可由原来每天4-5万吨提升到7-8万吨,效率大幅提升。而装卸费率下降约30%。


四、中速磁浮交通技术攻关(湖南轨道集团)

创新引领,世界第一。2016年6月,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战略决策部署,启动中速磁浮交通系统技术攻关。全世界中低速磁浮运营线最高运行速度均为100公里/小时,如果湖南能提速到160公里/小时,就意味着进入了中速的范畴。

该重大技术攻关分为“方案设计、试制阶段、集成阶段、试验验证”四个阶段开展,分26个子课题,全系统地开展技术攻关。经过两年苦战,2018年6月13日,全新中速磁浮列车在中车株机中低速试验线正式下线;又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试验与调试,2020年4月28日凌晨,该列车在长沙磁浮快线上跑出了160.7公里/小时的世界纪录,标志着世界首个速度160公里/小时的中速磁浮交通系统技术攻关获得成功。

科学组织,集智攻关。攻关团队汇聚了全国20余家顶尖科研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集智攻关。

通过攻关团队的努力,由中车株机与湖南省磁浮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研制的2.0商用中速磁浮列车,在长沙磁浮快线上开展了为期10个月的达速测试,最终实现最高运行速度提升60%,牵引功率提升30%,悬浮能力提升6吨,最大载客量提升24%。

从0到1,再从1到N。中速磁浮交通技术攻关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中低速磁浮技术在世界范围由“并跑”转入“领跑”。实现本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是中国广大磁浮技术工作者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上的持续发力。


五、智能化养殖技术工程(现代农业集团)

现代农业集团新五丰智能化养殖技术工程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包含了大数据和物联网平台、自动饲喂和智能环控系统、全封闭式工艺设计、自动粪污清理系统等功能部分,紧贴国家高科技发展战略,依托大数据、智能工厂“新基建”建设,通过智能化的猪场管理和监控,保障生产安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率。该技术工程目前在新五丰韶山猪场和惠州猪场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额为4000万元,新建和改建约30000平方米的智能化无人养殖猪舍,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化无人养殖模板和标杆。

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新五丰智能化养殖技术工程通过大数据和物联网平台,依托多种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集成应用,实现全自动精准饲喂控制、舍内环境控制、视频AI监控预警、实时传输和处理分析生产数据,使整个养猪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是一项未来养殖行业模板和标杆的技术工程,具有非常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新五丰智能化养殖技术工程极大的避免了人员、外界环境与猪舍内部和猪群的直接接触,有利于猪场生猪安全体系的建立,依托智能耳标和生产溯源系统,可以追踪到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保障猪肉食品安全可追溯。

新五丰智能化养殖技术工程与国家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紧密贴合,与湖南省畜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相贴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设备,开展养殖行业的新基建,实现养猪行业转型升级。


六、矮寨特大钢桁梁悬索桥(湖南高速集团、湖南交水建集团)

矮寨特大悬索桥(简称矮寨大桥)位于湘西自治州境内,是包头至茂名国家高速公路在湖南省境内的一座特大钢桁梁悬索桥,总造价约13亿元。

矮寨大桥建设开展了“四个创新”,打造了“四大亮点”:

1.采用世界首创的轨索移梁工艺进行主桁梁架设。轨索移梁法即利用大桥永久吊索,在其下端安装水平轨索,再将水平轨索张紧作为加劲梁的运梁轨道,实现由跨中往两端节段拼装大桥的钢桁加劲梁。

2.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结构。使用塔梁完全分离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山体的开挖,节省投资。

3.首次在悬索桥上使用大型岩锚吊索。大桥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在吉首岸设置1对岩锚吊索,茶峒岸设置2对岩锚吊索。岩锚吊索作为调节器,让主梁受力平衡。

4.首次采用碳纤维预应力索对岩锚底座进行锚固。与传统钢绞线相比,碳纤维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的特点。

四大亮点:一是创新采取轨索滑移法架设主梁,用时不到3个月时间,将全部69节钢桁梁架设完成,大幅节省了工期。二是主缆架设创造了每天6根单线往复式架缆最高纪录。三是钢桁梁45万套高强螺栓,全部精确定位安装,无一扩孔现象。四是全桥施工过程中未出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创造了“零死亡”安全奇迹。因技术创新攻克了数项世界级建设难题,获得了2018-2019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七、超薄规格耐磨钢产品创新及产业化应用(华菱涟钢)

该项目攻克了关键制备技术瓶颈,研制出四大类、16个牌号新型高强韧耐磨钢产品,突破了国际上SSAB产品和规格极限。项目研制的全系列减量化高性能耐磨钢板,解决了传统耐磨钢大量稀缺合金添加导致的成型、焊接恶化难题;研制的高韧性耐磨钢板,国际上首次实现-60℃低温韧性和180°冷弯成型,韧性和成型性比传统耐磨钢板提高1倍以上;研制的超级耐磨和耐高温磨损特种耐磨钢板,使用温度由最高250℃提升至500℃,在焊接、加工性不降低的前提下,耐磨性比传统耐磨钢板提高2倍以上;项目首创直接淬火+卷罩式退火短流程超薄耐磨钢板制备技术,研制成功国际最薄2mm极薄耐磨钢板;项目通过轧钢过程关键工艺参数的摸索与控制,提高了低屈强比耐磨钢组织中铁素体的体积,使该类耐磨钢卷圆加工难度极大降低,提高使用效率。工程项目产品在级别、极限薄规格和种类方面均据世界第一,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项目突破了四个世界之最:规格最薄、级别最高、耐磨性最好、成型性最高。

项目授权发明专利24项,申请PCT国际发明专利2项,形成了完整的专利体系;发表SCI/EI论文78篇,出版专著1部,制定2项标准(1项国标、1项企标),同行专家评价“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相继获中钢协“冶金产品实物质量特优产品” 和“金杯奖”,“自卸车轻量化用超薄耐磨钢”因全球首发获中钢协市场开拓奖;核心技术获中科协创新方法大赛湖南赛区一等奖。


八、高性能钛及钛合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湘投集团)

湖南湘投金天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自投建钛及钛合金加工材产业链以来,专注于钛及钛合金关键技术的突破,在钛材精深加工领域解决了多项国家和行业关键性技术难题;同时积极推动产业化进程,公司产品已在航空发动机、大型飞机、舰船、核潜艇、核电、海水淡化等多个领域成功应用推广。

公司高性能钛及钛合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通过“钛钢联合、产投融合、借网整合”等模式创新,全力构建“军民融合”“海洋强国”、核电高铁及“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市场和重要项目的应用平台,同时,作为目前我国钛焊管、钛带等高端钛产品的唯一出口企业,使我国由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改变我国钛带、钛焊管等高端钛材的进出口格局。

通过自主创新,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航空航天、军工、核电等领域实现多个从0到1的突破:开发了中国大卷重宽幅钛带卷和薄壁钛焊管的研发、制备和生产技术,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大卷重宽幅热轧钛带卷和冷轧钛带卷,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钛带卷的历史,生产出国内第一批完全具体自主知识产权的钛焊管,打破了美国、日本的垄断局面;在航空领域,公司成为国产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飞机起落架的独家研制单位;公司产品为我国大飞机、四代战机及某型号军机、航母舰载机、核潜艇等提供了钛合金材料和核心构件的重要支撑。在核电领域,公司产品改写了我国核电项目用钛焊管和全钛板式换热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九、智慧交通提效保畅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湖南交水建集团)

为加快智慧交通产业发展,湖南交水建集团旗下的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依托多个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开展了智慧交通提效保畅创新技术攻关,实现了大数据、北斗、5G、BIM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并在一系列重大工程中推广应用,极大提高了我省交通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

研发了自由流不停车收费关键技术及软硬件系统;形成了智慧交通诱导及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提出了公路交通设计施工全过程智能管控技术;建设了交通运输大数据服务平台。平台入选湖南省“数字新基建”100个标志性项目,实现了交通大数据的高效采集、存储、计算和挖掘分析,开展了面向交通基础设施管理、交通规划决策支持、交通运行监管评估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推进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打造行业发展新引擎。

智慧交通提效保畅创新技术成果在以湖南省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程为代表的5000余公里高速公路中推广应用。

智慧交通提效保畅创新技术成果应用缓解了交通拥堵,促进了节能减排,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和运营服务水平,促进了我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自主研发并应用了30余种智慧交通产品,创造产值近3亿元,推动了交水建集团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省内一批智能交通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我省智慧交通产业发展。


(图文均由省国资委提供)

十、绿色超高效大中型高压电机技术研发与应用(湘电集团)

湘电集团绿色电机数字化研发平台建设及应用始建于2017年5月,2020年全面投入使用。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主要建设超高效高功率密度高压电机绿色设计平台,形成年产2000万kW电动机、发电机加工制造能力。

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新研制的超高效环保高功率密度高压电机产品,效率达到国家I级能效水平,高于国内外最高水平0.23%,功率可直接增容至3550 kW,功率密度达到311W/kg。中心高在原标准系列的基础上降低2挡,重量大幅减轻,节约了用材和相应的水电气等加工过程损耗,使产品更有市场竞争力。“十三五”期间,湘电向社会输送高效电机9412台,10748271KW,产值128294.028万元。

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项目搭建了超高效环保高功率密度高压电机协同设计研发平台,将产品生产过程的设计、制造和生产信息传递集中,保证了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和设计效率,将原有的电机设计和试制周期由5个月降低到3个月,节约试制成本约20%-30%,一次试制成功率达到100%,保证了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和设计效率,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项目共取得线圈制造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70件,主持或参与制定修订电动机、发电机制造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等近30项。使得公司电机产品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项目实现年产值17亿元,带动新增就业岗位320人;项目今后将每年实现产值30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