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15亿亩,成林面积占全球同期增绿面积的4%以上。按照2016年现价评估,全国退耕还林当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1.38万亿元,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标志性工程。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今天(30日)发布《中国退耕还林还草二十年(1999—2019)》白皮书。白皮书称,20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5174亿元(相当于三峡工程动态总投资的两倍多)。完成造林面积占同期全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造林总面积的40.5%,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4个多百分点,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涉及全国2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435个县(含县级单位)。
1998年特大洪灾后,党中央、国务院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作为灾后重建、整治江湖的重要措施。1999年起,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试点,2002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20年的持续建设,中央财政累计投入5000多亿元,在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87个地市(含地级单位)2435个县(含县级单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亿多亩,占同期全国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2/5,4100万农户 1.58亿农民直接受益。
退耕还林工程扶贫作用显著,一些地区真正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摄影/章轲
白皮书显示,20年来退耕还林还草为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作出独特贡献。工程建设过程中,在政策直补农户的同时,各地通过机制创新和模式推广,培育了优势资源,发展了特色产业,推动了农民增收和精准脱贫。
国家林草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国家补助资金9000多元,2007至2016年退耕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7%,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高1.8个百分点。2016至2019年,全国共安排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任务3923万亩,占4年总任务的75.6%。
据监测,截至2017年底,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覆盖率达31.2%,其中西部地区一部分县超过50%,工程扶贫作用显著,一些地区真正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重大生态工程。
白皮书同时表示,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还面临着扩大退耕任务落地困难,补助、补偿政策有待完善,巩固成果长效机制仍需健全等问题。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今天表示,下一步将紧扣《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等国家战略,统筹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谋划好退什么地、退多少、怎么退的问题,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应退尽退,稳步扩大规模,全面提升工程效益。